閔希文靜物油畫《靜物》欣賞
成交價:單位rmb未成交 尺寸:61×51cm 年代:1998年作 作者:閔希文 材質:布面油畫 簽名:閔希文 九八.十一 說明:閔希文(1918-)出生于江蘇常熟。1934年入蘇州美專制版科,1935年入杭州國立藝專從吳大羽、方干民、蔡威廉,1936年開始自學日文做赴日準備,1937年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未能實現赴日計劃,隨校遷移。1941年杭州國立藝專畢業(yè),留校任教。1944年赴昆明學習法文做留法準備,1946年于鎮(zhèn)江國民黨部作人物像,1947年留法未能成行。1948年協助方干民在上海創(chuàng)辦「中華藝術研究會」,1953年任教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。因當時政治背景開始重新學習蘇聯寫實技法,1957年被劃為右派,強行勞動改造。1978年重新進入創(chuàng)作高峰。1979年右派得到平反?;厝紊虾騽W院舞臺美術系,開始撰寫、翻譯大量印象派文章,1984年自上海戲劇學院退休,1995年于臺北舉辦個展。 閔希文是一位絕對的畫家,他的畫作訴說的就是繪畫的本體,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、器物、小小的景色。除了不是純粹的抽象之外,閔希文的畫作已經沉淀到幾乎絕對純粹的層次,邵琦在評論他的作品時,曾經這幺說:「閔希文的靜物中,常常出現那種含混的水果。經驗可以告訴你那是水果,視覺卻無法分辨出究竟是蘋果、桔子、或者是梨。事實上,這種分辨對于藝術而言并不十分重要;甚至可以這樣說,正是這種含混不清,似是而非,阻隔了日常生活經驗對藝術經驗的干擾與侵入,導引人們進入到藝術氛圍之中?!惯@段話其實也可以作為對于畫家其人的描寫,閔希文眼中所見,心中所覺,桔子不是桔子、風景不是風景、人物不是人物。這是說,「是什幺」并不重要,這是一個與藝術無關的問題。因為他抽離了桔子的香甜、模糊了地方,忘卻了姓名。我們看閔希文的作品,包括他的靜物、山水、人物、瓴毛等等,總感覺得到畫面浮動著一種跳脫了美導的氣質,而那正是藝事最深刻,也是最迷人的特性。 —摘自“敦煌藝術網” |